教师如何面对成长

来源:哈师大附中 作者:付琪 上传人:oaklet 发布日期:2011-01-16

教师如何面对成长
哈尔滨师大附中 付琪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成长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按年龄递进的、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要受到诸多复杂的内外因素制约和基本规律影响的阶段性渐进的过程,认真来思考一下这个过程中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对有效地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促进教师个人发展,都是不无裨益的。
职业幸福感——成长的动力
我从1982年大学毕业走上中学讲台,至今已有21个年头。和许多青年教师一样,我也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痛苦,进行过无数次深刻的反思,才尝到来之不易的欢乐。回首走过的路,我发现了一个进步了的自己,发展了的自己。这些年来,我曾多次在省内及全国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赢得专家和同行的好评,2001年被晋升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目前除承担教学工作外,还担任黑龙江省青语会的负责人,正和同仁们一起为黑土地中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的一点是要有职业的幸福感和责任感。稳定持久的职业动力是职业热情的源泉,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等决定着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热情的投入和才能的发挥。也许我们曾有过自己美好的梦想,有过自己未来的幸福蓝图,但既然选择了“照亮别人”,就应该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就应该把职业道德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荣誉加以维护。很难相信,一个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人,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我刚走上教学岗位时,中学教育还正在经受着十年动乱所带来的余痛,教师在社会上还处于“弱势”地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我自己也总觉得见人矮三分,盼望着有一天能够“跳过龙门”,开辟自己的新天地。因此,工作上不肯投入,缺乏热情,得过且过,事业上自然也是停滞不前。令我感到震撼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观和幸福观的,是在我所教的第一个毕业班最后一次班会上学生的发言:“老师,我们的未来就牵在你们的手里,你们可能牺牲了一个人的幸福,但却为几十个家庭甚至是全社会带来幸福,你们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别人创造幸福,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别人的生命,还有什么比这种体验更幸福呢?教育事业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业,而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把个人的物质追求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放弃了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幸福的内涵仅仅界定为个人欲望的满足,而忘记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密切联系,还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可言?又能创造怎样“辉煌”的前程呢?热爱教育事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我们以高尚的职业操守去抵制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安贫乐道,献身事业,而当你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时,便是你个人发展的真正开始。可以说,这种观念的转变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不断完善自我——成长的历程
然而,教师的成长过程毕竟是一个人职业素质逐渐提升的过程,仅有对职业的热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去改造、提高自己。我以为,教师的成长周期有三个阶段:适应期、熟练期、创造期。这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循序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的过程,是教师个人在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以我的经历看,“适应期”的突出特征是:角色认识模糊,教学行为盲目,备课时无从下手,只把分解教材作为主攻方向;上课时无从把握,只把传授备课内容作为主要目标。我曾这样自嘲当时自己的教学:两本书(教材、教参),一张嘴儿,盯着教案心有底儿,抄段义,记主题儿,剩余时间读课文儿。总之,一切都是为了适应陌生的教学工作,什么教法啊、教育思想啊,根本无暇顾及。这个时期实际上也是自己教学的乏味期。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足为怪。严格地说,每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人,无论你接受过多少先进教育思想的熏陶,无论你对新的教学法怎样耳熟能详,但在教学实践面前都还是“门外汉”。问题的关键不在我们有多少不足,而在我们能否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怎样认识这种不足。鲁迅先生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即使是天才,他落地的第一声啼哭也与别的婴儿无异,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正确地认识我们的“第一声啼哭”尤为重要,既不自卑,更不能自傲。别人没有强求我们一定要哭出一首诗来,我们也不能自认为哭的就是诗。如果自恃满腹经纶,盲目地自我肯定,恐怕连原本所具有的一点好的素质也会在自信的锈水中被消蚀掉了。我们要肯于承认自己在教学经验和能力方面的不足,把“适应期”变成我们的“磨合期”、“积累期”,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既博采众长,又不盲目地亦步亦趋。这一时期最有效的一种提高自己的办法就是“教学反思”,头脑里始终保持“问题意识”,无论是自己的教学结束后,还是观摩了别人的教学后,都要给自己提几个问题:这堂课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哪些是值得汲取和借鉴的,哪些又是该纠正和引以为戒的;怎样做会更好。经常性的反思实际就是不断积累、磨砺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整理从而进行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过程,是将他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与自己的教学经验产生同化或顺化,从而形成自己在教学情境中的专业技能的过程。许多名师的经典教学其实也都是在这样的多次反复中积累而成的。缺少了这个环节,“适应期”就只有“量变”而难以达到“质变”,带来的只是经验的增加而不是能力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新教师成了“老教师”,但本质上的差距没有消除,也许永远只是“老”的新教师。
“熟练期”与“适应期”不同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已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规律,对教材内容较为熟悉,获得了教学的主动权,能够比较科学地设计、组织教学,较好地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教学业绩和荣誉。应该说,这一时期是教师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然而,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教师容易产生事业上的满足,放松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教学行为趋向简单的重复,只凭已有的经验而不区别教育对象,从而导致教学行为的“匠人”化;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虽有教学上的进取心,却苦于种种已有经验的束缚而陷于难以突破自我的矛盾和苦闷之中,甚至产生职业的倦怠。因此,也有人将这一阶段称为“高原期”。要想顺利地度过“高原期”,加快成长进程,我想,必须要戒骄戒躁,继续学习。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其教育教学素质结构不断调整和提高的过程,其中当然也包括其理论和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主动吸收与自己教学有关的各种新信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消化吸收,将所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总结积累,撰写出经验论文,以此作为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教学共性与教师个性和谐统一的教学风格。以我为例,通过学习,我逐渐认识到语文课的精髓应该是培养思维品质,提高人文素养,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放飞思想,采集文学的玉树琼浆的天地。教学中我努力去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开动学生的思维机器,使学生感到每一堂课都是在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进行交流,因而乐此不疲。我先后撰写了《以“求异”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强化“文学意识”》、《语文教学“门外”的思索》、《给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等论文,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稳健扎实,生动活泼,注重思维训练,强化文学氛围”的教学风格,受到同行的肯定和重视。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注意不断地超越自我,敢于冲破经验和传统的束缚,给自己出难题,压担子,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求得进步。95年我参加首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本来在以往的比赛中已有了比较成形的教学设计,但我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大胆放弃了原有的教案,重新设计,从“荷塘”和“月色”两段切入,通过教者的朗读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这一新颖的设计赢得了大赛评委和听众的好评,也使自己在教学之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回想起来,这一时期有三个要素对我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极强的进取意识;第二,继续学习的意识;第三,自觉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意识。
进入“创造期”是教师成长历程中的又一次新飞跃。顾名思义,这一时期的教师已由一个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者,成长为探索者和创造者。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对自己的经验进行科学的批判性的思考,善于探求新思路、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然而,古语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要进入创造的境界,我们又需要面对许多的压力和考验。这一时期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就是缺乏自信。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使我们越来越感到有必要打破教学常规,寻求一种更适合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创新的冲动,又往往被自己的怀疑所抑制:我的创新符合教育规律吗?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吗?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是我一个普通教师力所能及的吗?理智的思考对创新者来说固然是必要的,但过分的理智又会抹杀自信,变成开拓创新的羁绊。我们所说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教育理论积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之上的自信,因此,要树立起创造者的自信,同样离不开强烈的开拓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在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指导下,才会使我们的创新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才会使我们创新的步伐迈得更坚实有力。我的《项链》一课教学就是一例,这篇作品是名作,而且英语教材中也选了这篇课文,许多学生并不陌生,如果还按一般的教学程式来讲授,恐怕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便放弃了常规的讲法,自拟了一篇《〈项链〉三题》,文中从人物、情节和主题三方面提出了一些非传统的观点,如其中针对路瓦栽夫人的评价,提出追求幸福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她向往上流社会生活却成了爱慕虚荣而要遭受讽刺?难道她就该安于现状,而不能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去奋斗吗?然后在课堂上把文章发给学生,引导他们围绕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开始我对自己的这种设计也感到心里没底,但我坚信从教学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是符合教育规律和育人目标的。实践证明,这种把培养学生思辨力放在首位,以求异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设计是科学的,可行的,因为学生们多年后回忆起那堂课来还是津津乐道;而且从今天来看,在当时它已具有了研究性学习的萌芽。就是凭着这样的探索精神和自信心,几年来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摸索出“唤醒想象,培养思维再造性;拓展空间,培养思维发散性和批判性”等几条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在首批国家级骨干培训班学习期间依此撰写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语文教学》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哲学思考》等论文。当前,课程改革已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展开,这为每一位具有开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遇,只要我们把全部的热情和才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有所创造便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
“学无止境”——成长的启示
古代哲学家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漫长历程,正所谓“学无止境”。教师的一生也不例外,而且职业的特性决定我们更应该将终身学习作为自己首要的事业追求。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带来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发展与更新,要适应这个变化,使自己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并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就必须通过持续性、多元化的学习来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没有学习就没有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前人和他人的创造,可以扩大视野,充实自己,以便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实践;实践可以帮助我们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创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把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把自身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必须认识到,优秀教师不是单纯“干”出来的,也不是单纯“学”出来的,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还要是一个思想者,善于学习,长于思考,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由教育的自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成长之路在你面前才会是一条阳关大道。



 

最新动态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