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一个造反者的心路历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付琪
【教学目标】
学习通过故事情节分析、把握林冲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体会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逼上梁山”是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一句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水浒》,《水浒》就是一幅“官逼民反”的众生图。一百单八将,大多都有一部“被迫落草”的辛酸史。而这其中最典型也最令人同情的就是林冲。
二、 课前交流
(一) 学生简要交流、补充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水浒》及作者施耐庵的情况;
(二) 学生概括介绍本课前所发生的与林冲有关的情节,教者适当补充。
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较优厚的俸禄和幸福的家庭。上司高太尉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美貌的妻子,在庙会上当众调戏,林冲本欲加以教训,但因碍于高太尉而强忍羞辱。后遭高俅设计陷害,误入白虎堂获罪,被刺配沧州。陆虞侯买通押送的公人,企图在野猪林杀害林冲,却被鲁智深救下,最后来到沧州牢营服刑。遭受这一连串横祸之前,林冲是安分隐忍的,面对压迫他也有过愤怒,但“不怕官,只怕管”的古训,让他把一切都强咽下去,埋在心里了。这也正是他后来性格发展的基础。
三、 自读课文:
(一) 整体把握全文主要情节;
(二) 结合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四、 指定学生梳理本课情节脉络,教者板书归纳:
沧州遇旧——密谋陷害——买刀寻敌——接管草场——火烧草场——杀敌复仇。
整个情节曲折跌宕,一波三折,张弛有致,扣人心弦,一步步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五、 问题研讨:
1、 故事本可以从“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开始,为什么却要从“沧州遇旧”写起?
这是情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没有从前林冲对李小二的接济,也就没有现在李小二夫妇对林冲的感恩戴德,进而也就没有了后面李妻的有意偷听。这是小说情节的发端,为下面情节发展做了必要的预设。
2、 从林冲“沧州遇旧”一节中与李小二的对话,可看出他怎样的性格?
林冲说起自己的遭遇,内心虽有不满,却说自己“恶了高太尉”,又自认“罪囚”,恐玷辱了别人,说明此时他的性格中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听天由命、随遇而安软弱的一面,他幻想着能够平平安安度过刑期,重回京城与家人团聚。
3、 林冲从李小二口中得知陆虞侯等“密谋陷害”后,情绪有怎样的变化?表现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
由于连续遭受迫害,所以他对陆谦的到来异常警觉,“大惊道:‘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武将暴烈的性格促使他继而“大怒”,买刀寻仇,并且一连三五日,但几日“不见消耗”,隐忍的性格又渐渐占了上风,于是“也自心下慢了”。由“惊”到“怒”“寻”又“慢”,这一系列反应将林冲暴躁、刚烈、嫉恶如仇的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说明了当迫害逼到身边时,他也会爆发出强烈的反抗意识,但随时间推移威胁不那么紧迫时,他又回到随遇而安的起点了。
4、 得知管营派自己去看守草料场后,林冲是怎样想的?试分析他此时的内心活动。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事,正不知何意?”说明林冲并非没有怀疑,因为陆谦等的出现已经使他意识到危险可能到来,但性格的软弱性又使他不愿意相信这背后确实有阴谋,两相权衡,他宁信其无,有如自己将自己的眼睛蒙起来,迈进奸人为他设下的陷阱。
5、 阅读课文7——10段,试分析: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此时的林冲仍旧打算在草料场继续“忍”下去,而并没有杀敌复仇的计划?
学生讨论,教者适当引导归纳:
初到草料场与老军交割,老军将一应生活用品都留给了林冲,他没有拒绝。说明他有在此生活下去的打算。
林冲发现草屋四下里崩坏了,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他考虑的是如何过冬,而非三天二日。
林冲去市井买酒途中,在古庙前顶礼:“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他祈求神明庇佑什么?无非是保佑平安,安稳地度过刑期,回家团聚。他仍在幻想着能够忍辱求安。
在店家那里临走前,还买了一葫芦酒,两块牛肉,准备带回草料场。证明他并没有预料到会有“火烧草料场”的灾难在等待着他。
当他发现草厅被大雪压倒后,决定去古庙安身,“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丝毫没意识到危险的逼近,仍在想着如何度过眼前的难关。
归纳:
虽然林冲最初也怀有疑虑,但随遇而安的侥幸心理让他暂时放松了警惕,他以为只要自己听从安排,看守好草料场,就可以安稳地度过刑期,盼来与家人团聚的那一天。所以,原本中烧的怒火渐渐平息了,一切都是按照长期生活下去打算的,“忍”字又成了他意识中的主宰,只要能平安无事,什么他都可以忍受。
6、 尽管林冲对仇敌的阴险、凶残是估计不足的,但决不是说他就是一个粗心鲁莽之人,你能从课文的细节中找出可以证明他是一个细心谨慎之人的描写吗?
学生讨论,归纳:
在“火烧草料场”一节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可以充分表现出人物谨慎细心的性格特征。其一,他去市井买酒临走时,作者描写了他一连串的动作:“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一个简单的出门动作,作者居然用了四十几个字来加以详细描写,有如电影中的长镜头一样,把人物的一举一动详细展现在读者面前,将其唯恐出一点差错的细心劲儿刻画得细致入微。其二、当林冲看到草厅已被大雪压倒后,他并没有急着去寻过夜的住处,而是“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依旧把门拽上,锁了”,这才放心离开。刚逃过一劫,捡条性命,却仍不忘担心草场失火,保证安全,既表现了人物细心谨慎的性格,又与下面情节相照应,说明草料场失火完全是阴谋所致。其三、林冲进了山神庙,先是把门掩上,又将旁边的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此时庙内外只有他一人,却如此小心谨慎,完全是出自性格的一种下意识的举动。林冲不像李逵那样粗心鲁莽,也不像鲁智深那样粗中有细,他完全就是个谨慎细心、做事稳妥的精细之人,他在大事上的“粗心”完全是由于善良、安分、隐忍造成的。
7、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思考:
找出林冲斗杀三人的一连串动作描写,比较一下有何不同?
差拨和富安杀得干脆利落,都是一枪“搠倒”,而陆谦因为是三人中林冲所最仇恨的,所以杀得也与众不同:劈胸提起,丢翻在雪地上,脚踏住胸脯,刀逼在脸上,义正辞严地予以斥责,然后把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一人接连斗杀三人,或用枪搠,或用刀剜,或用刀割,各有不同,疏密有致,有主有次,非但没有丝毫血腥之感,反令人感觉杀得无比痛快。
这一连串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林冲忍无可忍,久积的仇恨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这一切都体现在这一连串干脆利落、致敌于死地的动作上;另一方面八十万禁军教头高超的武艺也通过这一连串动作得到展示,杀陆谦动作虽多,但注意“向心窝里只一剜”的“只”,动作同样干脆利落,转眼间心肝便提在手里了,痛快解恨!
本环节小结:与西方小说相比较,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侧重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在情节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刻画人物性格。我们正是通过有张有弛、起伏跌宕的情节去了解认识林冲由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到忍无可忍、奋起反抗的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的。
六、 探究拓展
1、 结合林冲由最初的“忍”到最后的“反”分析其性格发展变化的个人及社会原因。
(学生经过自由讨论,形成人物简评)
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着不算低的社会地位、稳定的收入和幸福的家庭,这些因素使他对统治阶级和自身前途抱有幻想,虽然对“屈沉在小人之下”也有一腔怨愤,但只要能够忍气吞声地保住这一切,他是不会破釜沉舟与封建统治阶级公开决裂的。这样就养成了他逆来顺受、忍辱妥协的软弱性格。因此,面对高衙内的无礼,他先“怒”后“软”;面对高俅的设计陷害,他虽“恨”却认为是自己“恶了高太尉”;甚至在野猪林险些丢了性命,他仍旧没有放弃“挣扎着回来”的幻想,阻止鲁智深杀掉公人。到了沧州后,他以为只要自己老实安分地度过刑期,总会盼来家人团聚的那一天。当陆谦等人出现后,他意识到了危险的逼近,于是“大怒”“买刀寻仇”,但当紧张形势渐渐平息后,他也“自心下慢了”,又开始盘算起如何在草料场长久地呆下去。直到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他得知全部阴谋后,才意识到自己除了杀敌造反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终于挣断了逆来顺受、忍辱求安的思想绳索,走上了起义造反的道路。纵观整个过程,促使林冲完成性格转变的核心因素就是一个字:逼!林冲的“逼上梁山”为我们充分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连林冲这样的人都被逼的无路可走而造反杀人,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凶残到何种程度,社会黑暗到何种程度!
2、 作品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描写,找出来,谈谈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风雪渲染了作品的气氛。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暗示危险正在酝酿之中;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危险正步步逼近;返回草料场时,“那雪越下得紧”,烘托出矛盾冲突的高潮即将到来。同时,雪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雪大天寒,林冲才想沽酒驱寒,也因而躲过了被倒塌的草厅压死,也才有了夜宿山神庙,没有被大火烧死,并得知全部真相,从而走上杀敌复仇、起义造反的道路。
3、 课文中两次写到“偷听”,试比较描写上有何不同。
第一次写李小二妻子偷听,以转述方式略写,只写出阴谋的核心内容“好歹要结果他性命”,其余皆为悬念。因为一方为窃窃私语,另一方是“隔墙之耳”。第二次写林冲偷听,不仅听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个说话人的身份也都一清二楚(尽管作者并没有写明),因为此时陆谦等人以为大功告成,不免得意忘形,毫无顾忌。另外,故事发展到这节骨眼上,不仅林冲清楚了这场阴谋的策划者和参与者,连读者也都已经一清二楚了。同为“偷听”,两次描写各有不同,足见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4、 播放电视剧《水浒》“林冲雪夜杀敌”一段视频,与课文中的描写做比较,谈谈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
小说这段描写仅用了五六百字,而电视剧却长达五六分钟。小说中打斗很干脆利落,二枪一刀,解决战斗。既表现了林冲的怒不可遏,又表现了他的武艺高超。小说如果描写过长,拖泥带水,则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渲染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而电视剧描写经过虽较长,却并没有使林冲的形象受损,激烈的打斗场面扣人心弦,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样表现了人物的怒火中烧和武艺高强。如果像小说一样三下五除二结束战斗,反倒觉乏味了。所以我认为两者各有各的魅力,小说杀得解恨,电视剧杀得过瘾。其原因就在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上是有区别的。
七、 结课:
中国古典小说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以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学样式和艺术手法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至今仍在世界艺术画廊中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林冲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通过对他们的鉴赏,感受他们的性情,聆听他们的呐喊,探索他们的内心,同时了解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应该说,所有的艺术形式,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这种审美功能和教育作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探寻林冲这个造反者心路历程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感受这种审美和教育功能,为我们学会欣赏美,评价美,以至创造美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思路解说
小说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通过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理解作品主题的阅读方法。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水浒》,在人物描写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在情节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茅盾语),即所谓的“由远渐进”法。这个文学创作上的规律,也为我们鉴赏《水浒》人物形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即通过研读情节分析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思想、观念等,从而得出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完整认识与评价。要引导学生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这个人物形象进行鉴赏,也必须尊重这个规律,也必须从这个特点出发去设计。所以,我将这一点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主要能力目标。林冲从课文中一出场的“自我介绍”,到最后的雪夜杀人,随着情节的展开和起伏,他时而忍让,时而愤怒,时而疑虑,最后忍无可忍,由软弱到坚定,由忍辱求安到造反杀敌,鲜明的人物性格就在这“反”与“不反”的矛盾与反复中,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完成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的。而起伏跌宕的情节就成为一条可以帮助学生循着人物内心世界变化发展的轨迹进行探寻的主线,因此,“问题研讨”部分的讨论题基本是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来设计的。每个问题设计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外显的言行举止,一是内隐的思想性格。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的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剖析人物内在的东西,进而体会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关系,学会如何完成从读故事到把握人物性格的阅读上的升华。
依据情节这条主线可以将人物性格分析相对集中在“问题研讨”这一教学板块中来完成,但对人物形象认识的整合则需要对全篇的把握,它不是对某一情节的分析,而是在对全部情节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物形象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如果说前者认识的是“点”的话,那么后者认识的是“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方式。所以,我又设计了另一教学板块——探究拓展。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整合对人物性格的认识,深入分析其成因。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对林冲形象的完整认识,并学会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作品主题。
除去成功的人物描写外,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在叙述中运用多变的表现手法等,也是本课艺术上的突出特色。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探究拓展”板块中又设计了关于风雪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较两次“偷听”的异同的探究题,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将艺术手法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将阅读过程提升为体验过程。
最后,从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表现手法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水浒》电视剧相关片段纳入教学,比较运用文字形象表现的小说和运用视觉形象表现的电视剧,处理相同情节的不同表现手法及各自的艺术魅力,为学生开阔艺术视野,拓展思考空间,丰富艺术素养,为增强他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能力奠定基础。(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50080)